世界气象组织从2019年起发布气候服务状况年度报告。
全球变暖不仅是温度的变化,还体现为全球极端天气的频发和强度增加。随着冬季来临,这样的冬季风暴将在北半球各地出现。
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因此启动风暴红色预警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监测天气变化、滚动预报,这样才能更精准地应对未来的极端天气。未来气温突破1.5℃将更加常见2023年是全球气候危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2023年之后,气候危机将全面进入新阶段。冰冻圈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其面积变化调控进入地球系统的太阳辐射。2023年夏季全球气温升幅突破1.5℃,我们需要追溯更久远的地球历史,才能找到更高的温度,而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智人。
在本该秋风萧瑟的深秋时节,北京、济南、郑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日最高温度维持在25℃以上,甚至突破30℃,一派初夏景象。从5月初开始,几乎每天的南极海冰面积都创历史同期新低,数值远小于历史极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各国增强气候适应能力的进展却在放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表示,根据机构预测,中国每年需要投入3万亿元以上资金应对气候变化。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至2023年11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4.09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226.11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2021年,我国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着力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但仅靠政府财力投入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地方试点探索,是为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经验和优秀实践,能够对全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主任李高认为,全国碳市场不仅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借鉴,同时也在国际间碳定价机制讨论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案例,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认可,为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资金需求是目前国际公共资金流的10到18倍,比之前估计的范围高出50%以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自第一批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廖晓生表示,南沙将围绕气候投融资试点等战略部署,着力打造国际气候金融中心,推动南沙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气候投融资擘画顶层设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投融资的金融赋能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新区通过打造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IP、聚资本、建平台、建载体、出政策、引人才、设机构、强机制,探索国际气候金融中心发展路径气候投融资的地方实践探索试点先行是气候投融资的先手棋,有利于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形成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发展路径和模式。
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2022年,《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印发,23个地方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地区。在产业方面,南沙新区通过建设液态阳光研究院及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等,推动气候投融资产业落地。
今年6月底,我国北方多地遭遇持续高温炙烤,京津冀和山东等地有2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从更大层面来看,只要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所有投资或者融资活动,都是可以归到气候投融资里面。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起1+N的政策体系,并率先出台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投融资方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至2023年11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4.09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226.11亿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表示,通过政府引导、民间跟随、公众支持、社会响应,中国在气候投融资方面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路子,这也是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能够取得越来越多成就和胜利的重要经验。如今,设计师们正雄心勃勃在南沙这块土地上忙碌着,通过利用二氧化碳和水,液态阳光能源体系将光能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并以液体的形式存储、运输与应用,将可再生能源所生产的电能转化为甲醇,同时吸纳大量二氧化碳进而实现碳的循环使用。为气候投融资擘画顶层设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等多个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将气候投融资置于更加重要位置。此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完善碳价发现机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投融资的金融赋能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的地区,广州市南沙新区创新金融+生态双牵头机制,主动开展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国际气候金融中心:通过印发《广州南沙新区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若干措施》,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标准体系,促进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建设气候投融资特色大厦明珠湾气候金融中心,创设全国首个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交往的国际大会IP明珠湾国际气候金融峰会品牌,向世界讲好南沙绿色低碳发展故事。
比如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项目的投资都属于气候投融资范畴。作为国内首家监管部门批准的气候网点,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南沙气候支行,创新碳惠贷、碳足迹挂钩贷、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和综合服务方案,因地制宜探索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风险陡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各国增强气候适应能力的进展却在放缓。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主任李高认为,全国碳市场不仅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借鉴,同时也在国际间碳定价机制讨论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案例,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认可,为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试点背景下,各地积极开展有益尝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表示,根据机构预测,中国每年需要投入3万亿元以上资金应对气候变化。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廖晓生表示,南沙将围绕气候投融资试点等战略部署,着力打造国际气候金融中心,推动南沙绿色高质量发展。
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创新推动气候投融资实践。但仅靠政府财力投入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自第一批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地方试点探索,是为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经验和优秀实践,能够对全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
面对巨额的资金投入缺口,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成为关键。同期,印度北部地区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珊瑚礁群濒临死亡等挑战愈发严峻。广州南沙新区通过打造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IP、聚资本、建平台、建载体、出政策、引人才、设机构、强机制,探索国际气候金融中心发展路径。2021年,我国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着力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截至今年7月末,该行绿色贷款累计投放超30亿元,余额27亿元,3年翻了十多倍。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资金需求是目前国际公共资金流的10到18倍,比之前估计的范围高出50%以上。
在政府引导层面,2020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对气候投融资进行系统部署;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动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机制此外,中德大河流域生态保护产教融合共同体各建设单位将统筹资源开展协同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打通黄河莱茵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
同时,各建设单位还将共同推动黄河莱茵河流域人才培养,挖掘借鉴莱茵河流域管理经验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黄河莱茵河流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途径,加强中德双边产教融合发展,推动高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上一篇:Flex 六、其他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c) 2018! XML地图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html地图